這是由某公單位作東舉辦的計畫超前部署共識會?還是大計畫的醞釀協調會?答案都不是。
這是一次民間自發舉辦的聚會,所有人不僅要自費前來。許多夥伴更是帶著各自的產品前來要與大家分享。名為春酒,那是想要營造一個平台,期待大夥能利用機會,與全台團隊夥伴進行交流整個下午讓大家輪番上陣,分享過去經歷,並預告即將到來的未來,而期盼促成更多攜手共創的新可能。
既喝春酒也換帖 籌組地方創生年會
分享結束後的新年圍爐聚餐,如同論壇名稱的換帖二字,眾人舉杯祝賀,並預告新的開始,如同當天會場上的2個宣佈。首先,台灣地域振興聯盟自即日起正式成形,初期將9位共同發起人為核心,期盼結集出席團隊,形成一種共學、共榮,並以活化地域,振興共好為目標的支持系統,並邀請更多全台團隊加入。
其次是宣佈首屆「台灣地方創生年會」即將於年中舉辦,而這也是另一個凝聚更多有志之士,宣告由民間為主體對台灣地方創生的期待及盼望的活動。
上述發生於2個月之前的歷程,可說是台灣高舉地方創生大旗,並準備要大步邁入第2年之際,由民間自發的行動,背後所盼望的是,透過以實踐者為中心的平台,引動更多橫向跨區串連,讓埋首在地方實踐的夥伴,能連結彼此成長。
如要回顧這次結集的起心動念,可以追溯到近6年內,我因有不少機會,擔任政府各部會地方實踐型專案之審查委員及陪伴業師,包含文化部、教育部、農委會、經濟部以及北部地方縣市。
在過程中,我發現一些亟待克服的問題,例如,有些區域因為有很有想法與實踐力的團隊存在,慢慢形成群聚效應,並培養出不少新團隊;而有些地方,團隊理念很好,但在地性不強,並在實踐中碰到一些問題,因而在一兩年後默默退場了,還有一些不錯的地方青年夥伴,因為火侯差了一點,遲遲找不到切入契機;另外也發現有一些年紀稍長,依戀地方,想以此開展事業第二春的夥伴,也面臨到找不到同儕的窘境.....
發想日本 台灣也該成立地域振興聯盟
3年前,我提出青年返鄉所遭遇的困境,包含初期面臨到的「如何融入地方,建立在地人脈圈」,「找不到可一同成長的同路夥伴」,「機會抉擇,理想及現實間徘徊」或是中後期會遭遇的「競合關係間抉擇」,「難尋適合的將才」,「世代接班問題」等。看似問題不大,卻可能是團隊所共同面對困難,或許我們可以藉此著手,思考如何解決。
身為多個團隊的業師顧問,雖然現行業師制度有其一定程度的效益,但是否應該有一種更為「有機」、「永續」的做法。誠如上期專欄所提到的支持系統概念,我們能否有機會建立一種以「地方實踐者為中心」的支持系統,展開細分為多種不同層次的支持建立。
但如果要從人為核心,這樣的平台模式該如何建立?是另一個大型組織,或是被多數人略有微詞的協會或學會模式?
其實都不盡然,在我的想像當中,會是一個非剛性,資源共享,目標導向型的聯盟(consortium)組織,足以海納地方不同層次,多元實踐者,必能跨越不同政府資源,領域範疇的機制。
由於不斷在不同場合倡議這樣的觀念,去年偶然我向好友三峽甘樂文創執行長林峻丞聊到這件事情,想不到他也相當具有同感,並熱烈地提到他才在近期前往日本參與舉辦40幾屆的「全國町並大會」。
他在現場觀察到的組織運作,有著滿滿感動,並提到近期甘樂文創曾協助國發會進行地方人盤點。調查最終得到初步結論,「一個地方團隊,從初步投入的萌芽期,要持續發展進入成熟期,平均需要歷經9.8年」。
如何扭轉這樣的陣痛期?當時他想的是,如何協助地方團隊更快速渡過縮短這段歷程。而後曾舉辦了兩次大型聚會,得到不少反饋他更堅定了他的心念,認為需要有一個屬於大家的組織,既能進行地方創生基本,更要培育扶植更多後進。在這些觀念上,我們一拍即合。
民間發動 和政府成為夥伴關係
「民間自主,自發行動,橫向水平,柔性包容,換帖扶持」這五項,應是我們的共識,畢竟在起心動念上,是期待能創造一處平台,能真正透過串連,打破各種計畫、區域、世代、領域、經驗之間,有形無形的壁壘性,讓所有人都能在整個平台所建構出的大中小聯盟中悠遊成長,相互結盟,最終就能為地方孕育源源不絕的能量及人才,並成為重要介面。
很開心兩個人的熱情與使命感沒有被澆熄,很快的我們找到了在地方實踐之路上,一同努力奮進的前輩好朋友,包含樹冠影響力投資的創辦人楊家彥先生,幸福果實創辦人廖志汶先生,竹山小鎮文創創辦人何培均先生、彰化旅庫創辦人邱明憲先生,鹿港囝仔創辦人張敬業先生,茶籽堂總經理趙文豪先生,台青蕉共同創辦人王繼維先生,還有兩位推坑者三峽甘樂文創林峻丞執行長,還有我,林事務所執行長。
9位夥伴分屬不同的專業,分布不同地域,但共同的是有一顆想要改變台灣,讓地域發光發熱的心,期待我們的土地及產業皆能永續。在9人小組的共同決議之下「台灣地域振興聯盟」這樣以振興地方,活化台灣為己任的團隊,從2020年正式成形。
我們期待草創9人只是一把火種,扮演點燃大家熱情,喚醒大家意識的開始,期待隨著聯盟事務逐步推展,能造就同心圓一般的網絡關係。從2位挖坑者,到9人小組,再到春酒的地方40組,逐步到年會的兩、三百組,當「串連」行動展現出地方實踐的意志,讓民間的力量能匯聚,也許能成就在歐洲歷史上曾經出現的梅迪奇效應(The Medici Effect)當然更期盼能與公部門之間建立一種新的夥伴關係,成就真正的「公民連攜」。
最後距離6月30日-7月1日的首屆地方創生年會,還有最後的倒數90餘天,讓我們共同期待這一場屬於地方實踐者的日子,而台灣地方振興聯盟,以匯聚地域實踐者為初心,期盼能提攜,串流,結集,屬於台灣的實力,相信最終這一切都會回饋給生養我們的台灣土地,從鄉村拼回城市,讓地域不會是地獄,以振興為念,以實踐為武器,共同迎接未來的挑戰,而這一切就從組織一艘「台灣地域振興」艦隊開始,歡迎對於地域實踐有興趣的你,與我們一同參戰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