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刻起,「地方創生」瞬間成為台灣社會流行語。有趣的是,即使就此擴散,但從中心到地方,從公務員到農人,似乎都沒有人能精確說出新名詞背後所代表的關鍵精神,或箇中要義。
已熄燈的屏東枋寮F3鐵道藝術村,由枋寮鄉公所提出地方創生計畫,規畫打造自給自足的文創基地。 圖/聯合報系資料照片
如今祭出「創生」大旗,並不是為實行已久的「社區總體營造」找下台階或新門路,而是為了迎戰困擾台灣許久的「國安問題」。
在政策邁向二年,能否讓我們暫時停下腳步思考,如果有一天,有形無形的障礙皆被排除,那會是一個怎麼樣的台灣?真的有辦法,持續透過擴大補助為誘因,鼓勵年輕人增加生育?真有辦法,把創業視為創生解藥,持續挹注資源與誘因,引導年輕人靠近土地,創業、移居,最終走向城鄉均衡發展的理想境界?
若果真如此,那事情的背後,到底是在追求著什麼?當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DGs)成為日本在談論創生的基本款;當智慧城市(Smart City)也成為解決城、鄉嘗試人力問題的解藥。
這些直指,人們不再如以往,僅守著單一的生活型態價值觀,不再把移動視為畏途,而能隨著狀態進行流動。當「返鄉」與「留城」不再倒向任何一方,工作及生活的平衡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渴望,我們也更加見證「安居樂業」這四字的重要性,而這也是地方創生的總目標,兩者缺一不可。
歷經過去一整年的觀察,我嘗試提出以下提醒,期盼能拋磚引玉,與一路同行的不同領域夥伴共勉,如何透過跨域整合,來直指這塊未來生活的願景畫布,讓創生的目標可以持續下去。
日本政府在2014年提出了「地方創生」一詞,強化地方經濟圈的拉力,以政策造成核心都市(即東京)的推力。 路透社
給創生二年的12點提醒:
提醒1.創造真正公民,角色確立分進合擊
創生是眾人之事,急需官方民間通力合作,公部門的角色,除了在制度法規條整,還包含基礎建設,生活支援系統優化,並儘早完成區域綜合計畫,其他的,請信任並交給民間的活力。
提醒2.需要投資思維,不忘文化根基與返鄉初心
捨棄補助路線,倡議投資思維來引動地方的自發性投入,讓商業邏輯來減少依賴強化永續性,但在過程中,不忘投入的初心,以及故鄉愛,而文化元素及地方DNA的挖掘,也才是得以獨一無二的關鍵。
提醒3.持續台日交流,啟動逆輸出,激盪思維做法
台灣在以創生為題的行動上剛好有五年的差距,日本的經驗是台灣行動的絕佳養分,但台灣的民間動能,卻創造出許多日本沒有的效果,因此如何強化交流,把台灣的經驗帶出去,刺激將帶來進步的動力。
提醒4.加速地方資源盤點,厚植在地支持系統
一地的高齡化比率到底是多高?至今台灣依舊缺乏很詳實的地方基礎資料,因此如何持續進行系統式的盤點,強化TESAS(地方創生資料庫)可用性,並把資源花費在地方基礎工程的提升上,才能有效提高留鄉定居的可能性。
提醒5.引入新觀念手法,持續活化創意設計擾動
當地方停滯不前,沒有生氣,這時候急需一系列擾動,來創造出活化可能的契機,這時候引進各式不同模式,無論是策展,行銷及品牌策略,讓地方能感受到些許的改變,讓創造力帶動地方得以前進。
提醒6.地方品牌,形塑在地獨有的生活型態
能否讓地方更具有存在感,透過品牌的打造讓地方不再自卑,而願意回身了解自己,並看到地方獨特的價值感,當地方能因而被看見,有更多人的注目,後續發展就會有所機會,而內容將成為驅動地方前進的動力。
提醒7.以故鄉愛為基底,引動結集異質夥伴
能否找到更多對於地方具有強烈認同感的同好,而彼此的異質性有助於在返鄉過後,建構一個更為多元的生態系,而在這樣之下所發展出的地方支持系統,將有助於在行動過程中,相互扶持並得以相互加乘努力。
提醒8.與利害關係人,行跨區串連,引動移動創造
能否打破以往地域既有疆界及社區範疇的領域性,而能擴大規模延伸整合數個地方自治體,以中核心城市(Compact city)為共生圈的目標,此外,善用交通便捷之下,移動所能創造出的流動及交會性,創造更多連結。
提醒9.持續引領地方起業,引入未來發展可能
持續為地方帶入活化,透過引進新的內容模式,讓地方能更有朝氣,所有的創造及建置,都需要從永續的角度出發,不僅要能兼顧在地環境生態,也要顧及人群間的平衡感,以未來為靶,一步一腳印進行實踐。
提醒10.鏈結關係人口,以交流為骨幹,推動二地居住
善用地方魅力所創造出的連結性,有效盤點與地方有深度連結的關係人口並定期進行維繫,凡是從交流角度進行思考,而不是短線的觀光,最終透過推動二地居住的可能,透過吸引嚮往不同生活型態的人願意一期一會的前來。
提醒11.擬定以住民為中心,宜住為基底的創生策略
過往的地方發展政策,主要都是以旅客為目標,而忽略了住民才是地方存在的關鍵,因此如何建構以住民為中心的思維及企劃,努力打造一處優質的生活環境,讓環境轉而成為一項誘因,增加移住的可能性。
提醒12.落實「移住戶數」及「關係人口」雙指標
在大力吸引人們返鄉創業之外,移住的推動及支援也刻不容緩,否則以台灣的尺度大小,流動性讓人群間的移動十分便利,而關係人口的盤點,聯繫與經營,對於地方十分重要,而透過這兩處指標,將可強化人才回流的實質可能。
讓我們一起帶著這十二點提醒,來走一條持續在探索及優化的「創生二年」希望之道,唯有把馬步紮得更紮實,一棒接著一棒,地方創生下的未來社會,才更加值得期待。